2023-08-09 00:57:08作者:cxkdie
经常在诗词中看到古人写自己喝酒千杯不醉什么的,一直很好奇,白酒不是度数都挺高的嘛?
为啥他们都不会醉呢?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为什么古代人喝酒为何能做到千杯不醉吧~~~~
古代的豪放人士都爱酒,比如那武松打虎之前狂饮十八碗酒,却走路丝毫不慌武松真的有那么能喝吗?
古代白酒度数到底有多高?
为什么古代的人都是千杯不醉,万杯不倒的人物?
可要搁现在三杯白酒下肚,就估计不行了。。。。。【难道这个也是分朝代的?】
一、首先我们来说说古代白酒的度数
古代白酒度数有多高?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绿蚁新醅酒"之类的诗句。
所以说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左右。【估计度数就和现在一般的啤酒差不多一样吧~~~】
在古代的《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那位有兴趣你们可以试着模仿一下古酒。
然而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
对的,这里你一定很好奇,甜酒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的甜酒一样的呢?
其实酒精度是一样的,估计差不多。
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
二、再来说说古代白酒的分类
古代的酒主要分为发酵酒与蒸馏酒
自北宋时期辽国、金国、元朝等蛮子进驻以后,才有蒸馏酒的首创,因为他们世代祖居北国的草原,气候严寒,环境恶劣,必须要喝高浓度的酒才能保暖,而蒸馏酒正是元朝这个彻底统治中原的杰作,通过蒸馏提高酒度。
后来满清入关,因为也是由于东北天气酷寒,所以再次引起一股高度蒸馏酒的热潮,类似烧刀子。
而我们现代人忽视了华夏文明的发酵酒,过度重视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蒸馏酒,所以才导致现代人普遍认为酒度数高,难喝,其实这是一种对我们自己国家酒莫大的误解。
北宋时期辽国、金国、西夏等地的蒸馏酒还没有完全火起来,或者是说当时由于宋朝的高度文明使得他们觉得发酵酒好喝,没有高浓度烈酒的辛辣苦涩,所以还是将发酵酒作为高级宴席中的御酒,其蒸馏酒没有在王公贵族里流行,只是老百姓因为买不起发酵酒,还是喝以前世代祖辈流传下的蒸馏酒。 而到了元朝因为建立了莫大的欧亚版图以及完全统治中土后,将蒸馏酒放在了所有酒类之上,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他们蒙古人自身的文化。
虽然明朝时又兴起了发酵酒,使得华夏传统的酿酒工艺得到发扬,但后来满清入关后,他们生于雪国,所以对高浓度和极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因此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的蒸馏酒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
三、古人怎么酿酒?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 酒的味道因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这些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
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
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四、古代的酒精度数。
我们来说说武松的十八碗酒相当于二斤56度的二锅头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
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这里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
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古代的酒度数较低,所以酒具多数比较大,到现则度数高,酒具也精致小巧。 古代的酒,度数很低,为了表示豪爽,一饮而尽也是常见的。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李适之饮酒的风貌是「饮如长鲸吸百川」,这何止是一饮而尽?
因此关键是酒的度数。现在的宴席上常以「干杯」劝酒,实际上喝高度数的酒是很难做到「干杯」的。
五、喝酒的不同
大家听过“煮酒论英雄”的这个故事,学过化学的朋友一定都知道,白酒经过煮了之后,酒精度数会越来越低。
所以这下你知道了,为什么古人喝酒可以千杯不醉,万杯不倒了吧~~~~~~~~~~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酒经常出现,而诗酒自古更是自成一体。众所周知,唐代大诗人诗仙李白酷好饮酒,几乎到了无酒不成诗的地步。郭沫若曾专门作过统计,在李白流传下来的1500首诗作中,有170余首写到饮酒。从诗中看,李白的酒量大得惊人,令人咋舌。对李白“酒量”描述得最为直观的,应当数诗圣杜甫的那首《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按照1斗等于10升,1升等于640克计算,李白1斗喝掉的酒就有12斤之多。但他在喝完酒后并不会大醉,反而写出了很多千古名篇。其实 ,古人的酒量并没有这么大。因为古代酒的度数是随着朝代的演进不断提高的,最开始酿酒,酒的度数都是在10度以下,和我们现在的啤酒度数差不多。后来酿酒有了改进和提高,酒的度数上升为9到18度左右。当时还研制出了米酒等发酵酒,不仅口感好,而且这些酒的度数也不高。到了元代才出现更高度数的酒,因为这时人们研究出了“蒸馏烧酒”的新技术。而这用蒸馏法烧出的酒,即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白酒,它已经大概接近50度了。所以我们听到的那些古人千杯不醉的传说、典故,都是元代以前发生的,元代以后就很少听说这样的事情了。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杯盛来琥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