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3 00:57:04作者:cxkdie
苏军不佩戴子弹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打仗不配子弹袋,那子弹放哪?放口袋里不成?还是塞在靴子里?其实关于二战苏军的梗不少,有什么“苏军老兵劝新兵别戴钢盔”的梗,这其实就是扯淡,苏军把缴获德军的钢盔都戴上了,别说自己的了。子弹袋这个,也是一样的,都是以讹传讹,凭借个别几张照片假想出来的梗。
苏军一个步兵的装备里面,就包含子弹袋的,就在腰间。战争时期的苏军单兵装备里面就有两个双联的M37子弹包,皮革制成的。苏联就算再穷,这东西也能拿得出来。至于网上一些文章里说的,苏军子弹不够,两个人一支枪,一个人拿枪,一个人拿一个弹夹的子弹,这几乎就是不可能,或者是极少数情况下才有的一种情况。苏联缺子弹么?
另外,波波沙那个大弹鼓,也是有袋子装的,波波沙的手,一般有一个到两个备用弹鼓放在身上,有个专门的大布袋子就在旁边。其实两个弹鼓就差不多够用了,150发左右的子弹,能打光还能活下来的都是大神。
苏军再穷,也不至于缺枪缺弹,更不至于每个士兵拿五发子弹就上战场了。五发子弹,交火的时候很快就打没了,剩下的子弹你去哪弄?下面回答里有个作者讲的,苏军士兵子弹和敌军通用,我不知道莫辛纳甘的7.62*54mm子弹和德军KAR.98K的7.92*57mm子弹是怎么通用的。
只有那极个别的几张照片里,你看苏军士兵身上没子弹袋,要么是情况特殊,新来的动员兵还没来得及配发,要么是情况紧急,抄枪就上了,再不就是你没看见,没子弹袋的情况,根本不可能。
德国的军事实力和工业能力可以说当时领先世界的,德国超前的工业技术和强大的科学家团队的研究分不开的,德国在二战中发明了许多现代化武器,对当今世界的武器研发生产的影响意义深远,来盘点二战中德国那些影响当今世界武器装备发展的黑科技。
1.二战中,德军为了突破法军的马奇诺防线,专门命人研制出一种重型的巨炮。卡尔臼炮口径为600毫米,短款的猪鼻式炮孔更是它的象征,发射一门炮弹更是有4吨重。当年在塞瓦斯托波尔攻坚战大显神威,将塞城的城墙和库摧毁殆尽,不过后来由于体积巨大而且极其笨重,机动困难而逐渐的退出战场。
2.可以说V1系列导弹就是现代制导导弾的鼻祖。当初德国研制出一种射程远而且精确制导的武器来轰炸英国的重要目标,诞生了v系列的导弹,这种导弹即使在今天也很难被拦截,因为它没有精确制导系统,弹道轨迹难预测,正是因为制导不精准,仓促使用对战争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加上英美飞机对德工生产基地破坏性轰炸,干扰了武器装备发展完善的进程。
3.德国在二战末期率先研制出喷气式飞机,并在1944年投入实战中,由于当时喷气式飞机各项性能还不完善,空战实践中还是打出了1:5的战损比,如果当时德国战争资源不匮乏的话,战争的结局不可预知,采用的许多革命性划时代的设计对至今现代化飞机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4.虎式坦克,以装甲坚固、机动性好、火炮穿甲威力强大而著称,二战中的名星坦克,当今坦克设计思想都有他的影子。
5.当时德国研究只差一步之遥的功夫,加上英国派敢死队对重水工厂的破坏,使德国的研制生产胎死腹中,如果战争再延迟一年的话,德国完全有理由造出核武器,当今世界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核武库都有徳国科学家的影子。
6.U2潛艇在二战中,属于最先进的潜艇,给盟军在海上的战备物资运输线造成了惨重的损失,至今德国常规潜艇也是世界一流的,一些国家引进装备海军。
7.德国的一些常规武器,火炮、步枪、机枪、手枪等轻重武器装备制造以性能稳定,结构精密、经久耐用而著称,至今都是世界一流的,
正是德国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设计理念和思想,使苏联和美国意识到科学人才的重要性,在攻占德国时,双方都开始大规模招揽德国的科学家,抢夺德国武器的各种图纸设计,所以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的军事实力才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当今世界先进国家武器装备科研成果离不开德国二战时期研发基础框架发展而来的。
7.62*25/39/54R这三种口径虽然一样,但光从子弹生产角度来说,同口径对生产效率没啥提升。毕竟三种弹的壳型,弹头都不一样,加工机具完全不同。
而且这三的壳长都不一样,底缘也不一样。不同的枪再怎么也不能通用其他7.62子弹。
所以说,口径一样对弹的生产和通用性而言是半点好处都没的,不过从枪来考虑的话...还真可以。
枪管不都是钻出来的么,通用口径的话,枪管钻刀就不用搞N个口径了,换句话说你能钻AK枪管的也能钻莫辛纳甘枪管,当然AK和莫辛纳甘的膛线缠距有些区别,不过这没关系,只要调整下钻头旋转度数就行。
而且不是有个说法么,二战时候毛子拿莫辛纳甘的枪管截成两段,就成了两根波波沙的枪管。
(下图出自1979年的书《Red Army Resurgent》,虽然它没有明确指出是哪把老步枪,但从莫辛纳甘和波波沙膛线都是四条、右旋,缠距都是10:1来看,应该就是它没跑了)
毛瑟C-96,国内最常见的是两种,一种是10发弹仓供弹,只能单发射击,称为驳壳枪;另外一种是毛瑟改进型,采用了20发弹匣供弹,既能单发同时也能自动射击,称为二十响、大肚匣子等。
这两把手枪,进口时都随枪配有一只木质枪盒,能与手枪的枪柄部位相连接,实施抵肩射击,此时有效射程能提升至150米左右,因此南方人将这两把枪统称为木壳枪。
其实,援朝结束以后,配发了仿苏制托卡列夫7.62毫米8发弹匣供弹的54式手枪,供基层指挥员和特种兵所使用,用以自卫和在近距离内打击敌人,有效射程为50米。
54式手枪的体积包括重量都要比毛瑟C-96小许多,携带也非常方便,别在腰间武装带上,除了枪上的那只8发实弹匣,随枪套配2只牛皮弹匣袋,因此淘汰了重量沉体积大,携带不方便的毛瑟C-96包括改进型毛瑟自动手枪。
即便建国以后,公安部门的配枪依然比较繁杂,既有小巧轻便的勃朗宁手枪,也有各种各样的左轮手枪,竟然还有毛瑟C-96,10发弹仓供弹和20发弹匣供弹的都有,以10发弹仓供弹的最为常见。
这些枪械统一的特点是都比较陈旧,许多是从前国民的军警部门收缴而来,但总体性能都还不错,特别是毛瑟C-96,由于威力大,射击距离远,而受到警察的青睐。
毛瑟C-96,发射7.63X25毫米子弹,但国内手枪主要是7.62X25毫米子弹,就直接用毛瑟C-96手枪发射国产51式7.62毫米手枪弹,此手枪弹与毛瑟手枪弹完全通用,尽管口径有0.01毫米之差,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但这两把毛瑟C-96,在民兵和警察手中,最起码使用到八十年代,至于是否使用到90年代,本文推送者反倒存疑了,至少在上世纪八十年在派出所老公安手中见识过10发弹仓供弹的毛瑟C-96,以后就看不到了,警察佩戴的基本上都是54式手枪。
那么是不是城镇或者农村基层的民兵组织,直到90年代才彻底淘汰毛瑟C-96,也未尝不可;人对这两把毛瑟非常熟悉,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无处不在,是抗击侵华日军非常管用的。
综上,毛瑟C-96,能使用到上世纪90年(倘若此说存立的话),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子弹来源不存在问题,也即原装子弹事实上已经搞不到的前提下,国产51式7.62毫米手枪弹库存用不完,是毛瑟C-96延寿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以我参加的两山轮战为例:
五六式一支,子弹一百五十发,手榴弹十六枚,军刺一把,水壶一个,压缩饼干一块,急救包一个,八二式无后座力炮弹两发或爆破筒一根,不能再多了。
以上是进攻越军阵地时的携带量,越境作战时则是二百五十发左右,多则三百发,手榴弹四枚,光荣雷一枚,不携带炮弹。
补充一下,贫道另外还携带烟一盒,打火机一个,小鹿纯子的照片两张,手表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