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感悟 作文
- 生命的感悟 作文
- 马上就要立秋了,你有描写秋天的好诗句吗
- 为何有人说高欢无法打败宇文泰
- 青年爱国的诗篇有哪些呢
- 成吉思汗到底有多少个孙子
- 这么多诗词歌赋,你最喜欢谁写的
-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活剐三千宫女
- 丰臣秀吉是谁
- 少年英雄霍去病为什么能在短短五年时间登上
生命的感悟 作文
我曾经以为生命是一场游戏。从我出生开始,我的命运早已被设定好了,无论我如何尽力,我也始终是穷人的孩子,注定成不了大事。直到读了依米花的故事,我真正感悟到了生命的本质。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也许是神妒忌它的美丽,故意让它默默无闻,不惹人注意,许多游人以为它只是一株草而已。但是,它明白它是一直在告诉自己:“我不是草,我要开花!”于是它奋力把它那一条瘦瘦的主根蜿蜓盘曲着插入地层深处,固执地寻找着沙漠里的如珍珠般稀有的水分,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经过了五年漫长时间的积累,它会在第二年的某个清晨突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无比绚丽的一朵花,似乎要占尽人世间所有色彩,呈莲叶状的花瓣儿,每瓣自成一色:红色的瓣,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般的耀眼,白的花瓣,像山涧清晨那晶莹剔透的雪,黄的灿烂似天使袒露在阳光的闪闪发光的金发,蓝的犹如那最美最美的天空,使其他任何花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可这最美丽的时刻却只有短短的48小时,然后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凋零。
多情的诗人也许会哀叹:“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也许依米花如果生长在江南,那么它的美丽便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可它偏偏生长在贫瘠的荒漠,正如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成长的环境,但世界上的每个生命都有灿烂一回的时候,这是造物主赐予万物的权利。所以我相信,只要像依米花奋力拼搏,即使是在泥潭里,你只有一次的生命也会像雨后彩虹般的灿烂夺目。
灰蒙蒙的天不知为何在偷偷地阴笑着,我一屁股跌坐在洒满阳光的嫩绿的草坪上,手里摆弄着一棵刚刚扯下来还没来得及枯死的太阳草,还是那个熟悉的四边形,我知道明天又是个好天。
有光的地方就有影,我坐在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下,身上满是从树叶的空隙间漏下来的一点一点班驳的黑影,把我映得活象只金钱豹。我到觉得当只豹子也不错,每日为了生存奔波,不必去想那许许多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什么成功与失败啊,活下来就是成功,饿死了就得认命。
我前面是一条日夜奔流的大河,足以让孔子再感叹一次“逝者如斯夫!”但就是这样的大河也摆脱不了冬日里断流的悲惨命运。其实我不想选择这条河,因为冬日里会让尸骨重见天日。我想选择一条不会断流的河去做我一生最壮观的一次试验,但没办法,在我的城市里它是唯一的。谁叫物以稀为贵呢?
现在不过早晨***点钟,我还想再坐会,没有人的地方总是显得好美。在我的周围有好多蒲公英呢,他们绕着我飞舞,仿佛我是这个世界的花的头儿,可以享受这个有风的早晨而不必有一丁点儿的付出。
蒲公英!我突然想起妈妈曾经说过的话:每个蒲公英都带着一个小小的种子,到了合适的地方就会生根,但如果环境不适合,如果果干或者过湿,过热或者过冷,它都不会长大。天,那么多如果,蒲公英还没有绝种吗么?
我环顾四周,发现目所能及的地方都能看见它们在微风中轻摆,像母亲送着自己的孩子去远征!那么纤细,却那么坚强!
原来,生命并不是脆弱的!
原来,生命可以直面挫折!
生命的感悟 作文
我曾认为生活就像已经设计好了的程序,每人从还是一颗受精时就已经按照程序开始了生命的旅程。无论我如何尽力,也无法改写程序中的一个字母。直到读了依米花的故事,我真正感悟到了生命的本质。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也许是神妒忌它的美丽,故意让它默默无闻,不惹人注意,许多游人以为它只是一株草而已。但是,它明白它是一直在告诉自己:“我不是草,我要开花!”于是它奋力把它那一条瘦瘦的主根蜿蜓盘曲着插入地层深处,固执地寻找着沙漠里的如珍珠般稀有的水分,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经过了五年漫长时间的积累,它会在第二年的某个清晨突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无比绚丽的一朵花,似乎要占尽人世间所有色彩,呈莲叶状的花瓣儿,每瓣自成一色:红色的瓣,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般的耀眼,白的花瓣,像山涧清晨那晶莹剔透的雪,黄的灿烂似天使袒露在阳光的闪闪发光的金发,蓝的犹如那最美最美的天空,使其他任何花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可这最美丽的时刻却只有短短的48小时,然后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凋零。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也许依米花如果生长在江南,那么它的美丽便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可它偏偏生长在贫瘠的荒漠,但世界上的每个生命都有灿烂一回的时候,这是造物主赐予万物的权利。所以我相信了,只要像依米花一样奋力拼搏,即使是在泥潭里,你只有一次的生命,也会像雨后彩虹般的灿烂夺目。
依米花也许无法真正地更改它终将死亡的命运,但它更改了它的死因:从碌碌无为地干涸而死到绽开了惊艳之花乏力而死。
这,不也冲破了命运的格局。
细细一想,这世上不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么。
蒲公英!我突然想起妈妈曾经说过的话:每个蒲公英都带着一个小小的种子,到了合适的地方就会生根,但如果环境不适合,如果过干或者过湿,过热或者过冷,它都不会长大。天,那么多如果,蒲公英还没有绝种吗么?
我环顾四周,发现目所能及的地方都能看见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像母亲送着自己的孩子去远征!那么纤细,却又那么坚强!
原来,生命并不是定局的!
原来,勇敢,坚持,坚强,奋力拼搏都可以改变生命!
那我又有什么理由碌碌无为呢?
马上就要立秋了,你有描写秋天的好诗句吗
蝉鸣夕阳荷正开,蜻蜓戏水乐徘徊。小菊望月轻声语,请问秋风何时来?
为何有人说高欢无法打败宇文泰
唉!西风压东风。好象历史规律。北周在西,北齐在东,周灭齐象注定的。
青年爱国的诗篇有哪些呢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这首《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全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时期的王维,希望有所作为,爱国报国的思想。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出征,以天上的将星比喻都督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和比喻,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则交代了出征的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含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则描写出了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井陉,即井陉关,唐代时候的军事要塞。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抒发了作者爱国、报国的志向。凤阙,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已经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书生皓首穷经,却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就是书生,他也有建功立业但又壮志难酬的苦衷,因此借题发挥,做为对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全诗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胜利,不惜牺牲。重在表现将士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以及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是一首令人振奋的爱国诗篇。
成吉思汗到底有多少个孙子
8个儿子中最小的三个还因为早亡无后,但是,剩下的五个儿子,则给他生了最少40个孙子,40个孙子又继续生娃,最终给成吉思汗繁衍出枝叶茂盛的黄金家族。
术赤有15个儿子,分别是斡儿答、拔都、别儿哥、别儿哥彻儿、昔班、唐兀惕、不哇勒、赤佬浑、升豁儿、沉白、马合谋、兀都儿、秃花帖木儿、升古木、思梯坎。
察合台有8个儿子,分别是莫赤耶别、抹土干(西征死)、别勒吉失(13岁夭折)、撒儿班、也速蒙哥、拜答里、合达海、拜住。
窝阔台有7个儿子,分别是贵由、阔端、阔出、哈喇察儿、合失、合丹、灭里。
拖雷有个10儿子,分别是蒙哥、术里客(夭折)、忽睹都、忽必烈、阿里不哥、旭烈兀、拨绰、木哥、岁哥台、雪别台。
阔列坚有1个儿子叫忽察。
特别是术赤系,在窝阔台时代西征时,术赤诸子参加西征的最多,有长子斡儿答、次子拔都、三子别儿哥、四子别儿哥彻儿、五子昔班、六子唐兀惕。
据拉施特记载说,术赤大约有四十多个儿子,并生了无数个孙子,但是由于距离遥远,并找不到知情人,他的全部后裔未能确知,所以只记录了14个儿子的名字。
又据传教士鲁不鲁乞的记载,拔都还有个兄弟叫思梯坎,在鲁不鲁乞的记载里,就是思梯坎刺杀了贵由汗,和贵由同归于尽的。
察合台虽然儿子少,但是他的嫡长子抹土干,却是成吉思汗最钟爱的孙子,一直带在身边,在第一次西征时,死在范延堡之战中,成吉思汗因为孙子的死还难过的心情大乱。
第二次西征时,察合台的儿子里只有老六拜答儿参加,另外就是抹土干的庶长子不里。拜答儿虽然个子不高,但是个杰出的神箭手,他的儿子阿鲁忽,也是察合台汗国的真正奠基者。不里则是西征中唯一的皇四代,敢和拔都叫板的性格。
从察合台诸子的整体情况看,在蒙古帝国时代,人才是比较凋零的,像阿鲁忽、八剌、都哇等枭雄要到元帝国时才崛起的。
窝阔台的儿子虽然不多,但也都各有出彩之人,除了合失、阔出、哈喇察儿早亡,贵由、阔端、合丹、灭里,四兄弟都是能征善战的霸主型人才。
拖雷的儿子们也都很厉害,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兄弟就不说,庶出的拨绰、木哥、岁哥台、雪别台,都是能征善战的将才。
成吉思汗的幼子阔列坚,则是死在第二次西征中,他的儿子因为年幼并没有出彩的机会。
一个帝国兴起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才辈出、将星如云,从蒙古和满洲的情况看,都是如此,是真正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将才,如此,也就怪不得他们立国时能够所向披靡了。
当然,与之相反的是,当一个帝国走到末路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丁不旺,皇帝孱弱到甚至连生娃都生不出来,比如满洲,三代不闻儿啼,四五十年不见弥月。
和满洲相比,蒙古比满洲强太多了,顺帝妥欢帖木儿童鞋比起乃父乃祖,他还是很能生的。
对成吉思汗的子孙来说,不管是蒙古帝国时期,还是元帝国时期,还有个奇特的现象,就是但凡占据大位的支系,人丁都不是多旺盛,譬如窝阔台系,贵由系,蒙哥系,以及忽必烈系。
窝阔台7子,蒙哥4子,贵由3子,忽必烈还算凑合,有12子,但后代子孙则是一个比一个不能生,所以,这几个支系,在整个黄金家族中,真的是比较凋零的支系了。
尽管成吉思汗有众多后妃,但他和杨广、完颜亮的生育能力差不多,并没有生育太多子女,只不过是儿孙中有特别能生的,所以才有那么多号称成吉思汗子孙的后裔。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史集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
这么多诗词歌赋,你最喜欢谁写的
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浩如烟海的诗歌发展史。历史上的文人骚客,留下的佳篇名著举不胜数。
一、唐诗的高度,边塞诗的雄浑磅礴。
诗人王维的:沙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谓是对西部边陲环境的白描。极具艺术视觉的画面感。
诗仙李白有诗云: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从来征战地,戍士多苦颜。引历史典故,汉高祖刘邦白登山被匈奴包围,引申戍边防卫,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与勇士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
唐诗中的边塞诗,涌现了王昌龄、岑参、高适等等著名的边塞诗人。
这与唐帝国的举国体制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唐帝国在建国之初,唐太宗李世民迫于国力忍辱负重,曾向匈奴称臣12年!后来唐帝国励经图治,全面收复,掌管了西域。
所以说唐时的边塞诗,诗人的作品中充满了家国情怀,充满了磅礴的力量,充满了自信的豪情。
二、宋词的高度,文人骚客辈出的时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中的名句。这首脍炙人口的佳篇名作,豪迈、浪漫,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当然,宋代也涌现出了很多的文人骚客。宋词又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为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等为婉约派的代表。应该的词坛上涌现了
晏殊、欧阳修、姜夔、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等等,文人骚客。
如李清照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婉约派词人中,体现豪放派的罕见风格的作品。
三、的近代史上,诗词名家更是倍出。
从五四以来的白话诗,你现了诗人闻一多,刘半农,李英,舒婷,北岛等等。 更为有意义的是,新边塞诗得以延续、创新、发展。代表诗人周涛、章德益、杨牧。进入新时期,新时代,在天山南麓,诗人绿野接过新边塞诗的大旗,发起了天山南麓新边塞诗主意。代表诗人有绿野、老点、黄也、肖梅,吉利力·海利力、吉尔、默风等等。
是诗歌的新边塞诗当代版本。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活剐三千宫女
有关朱棣杀死三千宫女的传言是出自朝鲜的《朝鲜李朝实录》,当时朝鲜和交流较多,朝鲜还常向明朝进献美女与宝物,因此对当时的明朝有相关记载。但是的历史记载在那时已经较为完善,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有专员负责记录,正史并没有明成祖杀死三千宫女的相关记载,因而笔者认为这种传言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他本来是燕王,虽然是通过其他手段获得的皇位,但是朱棣绝对算得上一个勤勤恳恳的好皇帝。朱棣在位期间,对监察机构进行了改革,并恢复了曾经的锦衣卫,使厂卫制度并行,这些举措有力地加强了统治,维护了政治的稳定。他还完善了文官制度,减轻了由于废除宰相给皇帝带来的行政压力,并为内阁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此外,朱棣还着手准备迁都北京,故宫、天坛等大型建筑就是从此时开始修建的,这些建筑都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朱棣还积极革新经济,疏浚会通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他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如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通过这些举措,当时的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朱棣统治时期,还编纂完成了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总之,明成祖朱棣为政清明,善于任用有才能的臣子,并且在军事指挥上也才华出众,是一个难得的文武全才。李贽曾经评价朱棣说:“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朱棣的文治武功也得到了毛的积极评价:“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
那么这样的一个皇帝真的曾经杀死了三千宫女吗?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朱棣的宠妃暴毙而亡,朱棣盛怒,下令严查。这一查就查到了一个秀女贾吕的身上,当时宫中还有传言说这个贾吕和宦官对食,贾吕也心知自己命不久矣,与其受折磨而死,不如自尽,还能少些痛苦。朱棣追查到了自尽身亡的贾吕,但是他并不打算就此罢手,他还派人严刑审问贾吕的侍婢宫女,没想到这一审问,又牵扯出来更多的是非。这个宫女竟然说宫中有人想要害死她,随着朱棣审问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宫女被牵扯进来,将近三千个宫女都被牵扯进这件事,怒不可遏的朱棣下令活剐这三千宫女,来缓解他心中的怒火。
那么事情究竟如何呢?三千宫女被杀,正史中竟无半点记录,古代的野史中也没有记录,相关传言居然是朝鲜的《史料》所记载,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这则历史传言究竟是真是假。历史是坎坷,历史是幽深的暗影,历史是旋转的扶梯,历史是秘藏的奢侈,历史是大雨中的泥泞,历史的我们难以寻觅,但我们不应轻信传言,我们应当从各种历史记载中去寻求,探索未知,还原历史本来的样貌。
丰臣秀吉是谁
丰臣秀吉出生于尾张国爱知郡中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今爱知县名古屋市中村区),初名藤吉郎。父亲木下弥右卫门为一贫困农户(有说法是下级武士),母亲是后来的大政所。幼年丧父,因与继父不和而离家出走。
丰臣秀吉出身无法冠姓的下层阶级,和宁宁结婚后才自称“木下”。幼年时期取名为日吉丸(ひよしまる, Hiyoshi-maru),仕于织田信长成为武士之后改名木下藤吉郎(きのした とうきちろう, Kinoshita Tōkichirō),绰号猴子(见于《太阁素生记》,据说因其自幼生活艰辛、营养不良而身材矮小且形容委琐,酷似猿猴,因此被称为猴子。)、秃鼠(见于织田信长给宁宁的书信),《绘本太阁记》记载秀吉的出生日期是天文5年1月1日(1536年2月2日),但是丰臣秀吉实际的出生日期是2月6日(新历1537年3月26日)。
流浪江湖
由于秀吉的出身并非显贵,有关于他早期的文献记载十分有限,仅大概知道他少年时曾在尾张、三河、骏河等地方活动,并与尾张地方土豪蜂须贺氏(但并不能确定这个蜂须贺氏就是日后出仕秀吉的那个蜂须贺正胜的氏族)不错的交情,曾经在远江国引马城成为松下之纲(嘉兵卫,城主饭尾连龙部下)的家臣,少年时离家出走,期间结识了蜂须贺正胜。
但离开原因不明。秀吉在1590年分配领地的时候,分封嘉兵卫远江国久野城1万6千石。此外,也有些关于他和忍者间互动的传说。不管如何,青年时代的秀吉大概是个谋求武士职位的浪人之辈。秀吉的出生地尾张(现爱知县),介于京都与偏辟的东国之间,是块肥沃的平原,可说是仅次于京都的先进地带。这个地方商人熙来攘往,因此可以接触各地来的讯息。在这种环境下,秀吉当然也得到一些商业的资讯,而且他天生聪慧,在旅途中,他将永乐钱换成便于携带的商品“木绵缝针”,然后再将缝针卖掉,获取利润成为旅费。在秀吉离家出走期间,他在美浓结识了土豪蜂须贺小六(蜂须贺正胜),此人后来成为秀吉的重要将领。最后,秀吉终于如愿以偿,进入远江国(今静冈县)的松下嘉兵卫家中帮佣。 秀吉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帮主人拿拖鞋。由于去武士家工作是他的最大愿望,因此秀吉工作勤奋,没多久即受到嘉兵卫的重视,将他提拔为出纳管理员。然而好景不长,秀吉的能干与勤奋受到同事的嫉妒,一大群人经常在嘉兵卫的面前中伤秀吉,尽管嘉兵卫再三保护他,但阻止不了众人的诽谤,终于在嘉兵卫善意的说明原委之后遭到解雇。秀吉在松下嘉兵卫家里工作四年,虽然遭受解雇,但是他仍然感谢嘉兵卫对他的提拔与呵护。后来,丰臣秀吉称霸天下之后,他派人去寻找松下嘉兵卫,在远江国久能地方赐给他三万一千石的领地,并任他为大名。
任仕织田
1554年(天文23年),22岁的秀吉回到尾张,投奔到尾张的领主织田信长麾下。以足轻的身份成为了织田家的家臣。最初秀吉也只是打杂的仆役,但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信长赏识,逐步由仆役升格成为下级武士。深得信长疼爱,在织田家的地位不断提升。1560年左右,秀吉成为织田家的足轻组头(足轻是临时征集的农民兵,组头相当于小队长),并参加了著名的桶狭间合战。据说战后因其功绩信长将浅野长胜的养女宁宁(另译成弥弥,为表述方便,下文统称宁宁)许配给他,1561年,25岁的秀吉与宁宁结婚,这位宁宁小姐后来成为秀吉的贤内助,在丰臣中影响颇大,人称“北政所”。
讨杀了今川家督今川义元后,信长与从今川独立的松平元康(后来的德川家康)结盟,以稳定东部防线,而后回过头来向北攻略美浓的斋藤家。1566年,在多次进攻斋藤失利后,信长决定修筑墨俣城,但猛将柴田胜家与佐久间信盛先后失利。秀吉临危授命,他在取得蜂须贺正胜帮助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任务,传说墨俣城一夜筑城,进一步得到信长赏识,为后世所称道。(《武功夜话》记载,秀吉曾在墨俣河上的冲积三角洲上以一个晚上筑起墨俣城作为进攻美浓国的安八郡,并击退慎村丑之助的部队。)修筑墨俣后,信长将居城迁往离美浓更近的小牧山城(此前在清洲城)。不久美浓发生竹中半兵卫以十七骑轻取稻叶山城(斋藤居城)的事件,事后半兵卫放弃稻叶山城。得知此事后,秀吉以“三顾”之礼将半兵卫召至麾下,并借半兵卫之力招降美浓三人众(稻叶一铁、安藤守就、氏家卜全)。次年信长出兵稻叶山城,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斋藤龙兴兵败被俘。
此后信长迁居岐阜城(即稻叶山城),并开始在“天下布武”的名义下开始了统一日本的战争。
1568年,前征夷大将军足利义辉(被三好家杀害)之弟足利义昭来到美浓寻求援助,于是信长便以援助将军家为名出兵上洛(意指进京)。藤吉郎1568年改名为木下秀吉。
1570年,在打败三好家后义昭被拥立为将军。随后信长又以违抗将军命令为由出兵越前朝仓家,信长征朝仓义景因浅井长政突袭撤退时,中途在金崎得到盟友浅井长政的背叛的暗示,在撤退途中受到浅井军攻击,此战秀吉负责殿后,保护信长和家康安全撤离。历史上称之为“金崎殿后”。
天正元年(1573年)信长击败了浅井长政,长政自尽,浅井的旧属归织田家所有。37岁的秀吉因军功受封近江国今滨城城主,领浅井故领北近江22万石,将城改名为长滨城,开始跻身于战国群雄之列。同时他取织田家名将柴田胜家与丹羽长秀名字中各一字创造出一个新苗字——羽柴,称羽柴筑前守秀吉(筑前守是官位)。
1576年支援北陆柴田胜家对抗上杉军,秀吉见胜家占下风立即撤离,结果胜家在手取川之战中大败,使胜家和信长有所不满。在织田信忠的指挥下,秀吉参与攻击松永久秀的战斗。
1577年赤松则房、别所长治、小寺政职臣从信长之下,秀吉受命攻略地方,任播磨国国主,根据城为姬路城,受命后不久别所长治及荒木村重背叛织田信长,秀吉与他们战斗。
1579年使宇喜多氏完全臣服于织田氏,1580年别所长治和荒木村重战败,别所被捕,切腹自尽;荒木逃离,全家被信长诛杀。秀吉开始与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战,攻下了鸟取城、三木城、高松城等重要据点,秀吉在此发挥了长时间包围战城池战法–断粮(干杀し),使敌军提早开城投降。“鸟取断粮”、“高松水淹”等著名战役不仅遏止了毛利的东进而且迫降宇喜多直家,甚至毛利也难以招架。
信长之死
1582年,本能寺之变,46岁的秀吉偶然及早获知信长死讯,实行“大撤退”。
当时织田家有力重臣均不在信长身边,例如柴田胜家在越中(富山县)与上杉景胜打仗,丹羽长秀与信长三男织田信孝在大坂准备远征四国,丰臣秀吉则率三万兵力进军备中,正在水攻毛利军高松城。对织田军来说,高松城是侵攻地方的第一线;而对毛利军来说,高松城是最前线的防波堤。此城是天然要害,四周都是沼泽。丰臣秀吉于四月率军包围高松城时,城内包括老百姓总计有五千人,城主清水宗治本来不想让老百姓守城,是老百姓自愿报名进城,可见城主平日行善政,大得民心。
水攻献策者是丰臣秀吉的军师黑田孝高(官兵卫)。丰臣秀吉以破格高价动员邻近村民,花了十二天在高松城沼泽地带四周筑起一道里长、七公尺高的堤坝,再引进河水,让高松城成为浮在湖中的水城。水攻十天后,吉川元春(毛利元就次男)、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就三男)率领一万五千援军赶到,却只能在俯望丰臣军的山上布阵,无法动弹。因为只要丰臣军捣坏堤坝一隅,浊流很可能吞噬整座城。
此时的秀吉明明可以立大功,却深恐过于峥嵘独占鳌头,遂发出求援信请织田信长派来援军,信长先命明智光秀出发,自己也于五月二十九日上洛住进本能寺。六月二日发生本能寺,举旗的明智光秀当天写了一封机密文件,派人送至毛利军,要毛利军千万不能投降。不料密使不知道高松城已陷于水攻,西下抵达高松城时根本无法进城,并误闯丰臣阵营被捕。也就是说,丰臣秀吉三日夜晚十点左右便得知本能寺,之后听从军师黑田官兵卫的建议,决定隐瞒噩耗,立即和毛利军讲和。毛利军担忧织田信长会带援军赶来,早就派来使者,只是彼此条件谈不拢,讲和暂时触礁而已。
既然织田信长已死,而且是死在自己人明智光秀手下,织田援军当然不可能赶来。丰臣秀吉眼下最重要的事是尽早拿下高松城,并立即撤军赶回姬路城。于是暗中托毛利军的讲和使僧安国寺惠琼单独进城去说服城主,结果城主以不杀害城内诸人为条件,答应切腹。这些都是背著毛利援军私密进行。
四日下午三点,在秀吉派去的检官面前,据说城主搭船出城后,在湖中进行切腹仪式。之前毛利援军迟迟不接受讲和,正是为了救城主一命,如今城主既然擅自切腹,毛利这方也就没必要拖下去,于是彼此交换誓约,讲和成立。
交换誓约后,秀吉立即撤阵。两个小时后,毛利军也接到本能寺消息,这才明白上了丰臣秀吉的当。当时吉川元春主张立即追击,但弟弟小早川隆景建议「先观看中央情势再说」。哥哥吉川元春是虎将,弟弟小早川隆景是智将,毛利军大将毛利辉元(毛利元就的嫡孙)听从了二叔意见,决定按兵不动。倘若毛利军在此时立即出兵追击,丰臣秀吉肯定无法夺走天下大饼,何况毛利家还保护著足利义昭将军,幸运的话,毛利家很有可能建立毛利幕府。无奈历史没有「如果」这个词,但也正因为毛利辉元决定不追击,他和二叔小早川隆景于日后才能坐上丰臣五大老宝座,连负责进城去说服城主切腹的寺院住持安国寺惠琼也登上大名宝座。
丰臣秀吉当时大概也担忧毛利军会随后追击,所以并未直接赶回姬路城,他于六月六日下午率兵撤离高松城,当天夜晚先在织田势力范围内的备前(冈山县东部)沼城过夜。由于当日是雨天,据说为了不让四分五散,秀吉命骑兵不淮策马,同时命步兵脱下绑腿赤脚跑步,如此才能跟上骑兵速度。先锋队是沼城城主宇喜多秀家。宇喜多先一步抵达沼城,马上命人沿街点起火把,并准备大军晚餐。丰臣秀吉抢夺天下大饼的「大返还」便如此开跑。
丰臣军于七日早上离开沼城,当天夜晚抵达播磨(兵库县)姬路城。高松城至姬路城约七十公里,即便没在沼城休息而不眠不休地赶路,三万大军也不可能在一天半就抵达姬路,这也是「大返还」的最大奇迹兼最大疑问。拿现代军人来作比较的话,步兵装备(武器和粮食)通常重约三十至五十公斤,再根据旧日本陆军于一九年制定的「作战要务令」,规定全副武装的步兵行军速度是时速四公里,一天行军距离是二十四公里。战国时代的全副武装步兵也是要拿长矛、弓箭、枪抱之类的武器,重量跟现代军人差不多,但现代军人移动时多利用汽车,而战国时代的步兵则全靠两条腿。如此算下来,丰臣军的行军速度是一天三十公里以上,而且是大军,这有可能实现吗?
总之,史实是丰臣军于六月六日下午自高松城出发,七日夜晚抵达姬路城;九日早上自姬路城出发,夜晚抵达明石;十日早上自明石出发,夜晚抵达兵库;十一日早上自兵库出发,下午抵达尼崎;十二日早上自尼崎出发,夜晚抵达富田;十三日上阵山崎,下午四点在雨中与明智军开战,两小时后击败明智军。
高松城至姬路城约七十公里,姬路城至山崎约一百一十公里,全程一百八十公里……虽然后人无法证明丰臣秀吉到底如何完成此举,但他确实办到了。也因为办到了,才能抢到天下大饼并成立丰臣。有专家指称,丰臣秀吉很可能海陆并用,就是让骑兵和步兵卸下所有装备走陆路,武器和物资则靠村上水军直接输送至大坂。大坂湾离富田很近,这般做的话,「大返还」便有可能实现。
我们先不管丰臣秀吉是否海陆并用,总之他让全军在六月七日夜晚抵达姬路城,再宣告务必砍下明智光秀的头颅,之后让士兵大吃大喝,并将城内所有军费和军粮分配给将兵。如此做等于是破釜沉舟,却也表明丰臣秀吉孤注一掷的决心,将兵再怎麽疲累,也会欢喜鼓舞起来,毕竟这是一场具有大义名分的。
十一日下午抵达尼崎时,其他武将也加入阵营,连本来在大坂准备四国的织田信孝和副将丹羽长秀也赶来助阵。既然织田信长的三男信孝都加入阵营了,丰臣军便成为「官军」,明智军则沦为「贼军」。三万五千对一万六千兵力,「官」对「贼」……其结局当然可想而知。
丰臣秀吉于山崎之战大败明智光秀。最终明智光秀逃走时被猎杀落难武士的村民杀死,秀吉乘机控制京都一带,不过无法阻止织田氏内部出现派系。主要为柴田胜家、织田信雄、织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等派系。同年的清洲会议上,取得织田多数旧臣支持,但与柴田胜家开始敌对。
统一日本
同年,羽柴秀吉、柴田胜家、丹羽长秀、池田恒兴四人在清洲城开会商议织田的继承问题,结果秀吉在得到丹羽长秀、池田恒兴支持的情况下压制了胜家实际成为织田家的掌权人。秀吉在清洲会议上得到多数织田族人与家臣支持,拥立尚在襁褓的信忠长男三法师(元服后称织田秀信)继任织田氏家督。但为此得罪了同属织田重臣的柴田胜家,导致其拥立信长三子织田信孝对抗秀吉。隔年(1583年),双方决裂,秀吉先迫使信孝投降,后来羽柴与柴田军在贱岳决战,最初胜家占尽优势,中川清秀遭到突击阵亡,但是秀吉率兵冲上前线使形势急变,最终秀吉取得胜利。跟着羽柴军包围北之庄城,胜家与妻子阿市而死,另一重臣泷川一益则蛰居,织田信孝不久切腹,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归服,大致上平定了织田家内反秀吉势力。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当时到访的大友宗麟将它称为“战国无双的城”,但城堡在防御上亦有缺点,在大阪冬之阵中,真田信繁进行了修筑加强防御。这大阪城在1615年被德川军烧毁,今之大阪城天守则是在1931年11月以钢筋混凝土重建而成的。
天正12年(1584年),与其合作的信长次子织田信雄联合德川家康反对秀吉,羽柴军便与两人展开史称“小牧·长久手之战”的战事。此战之初拥有兵力优势的羽柴军直扑德川领地,双方对峙于小牧山。为打破僵局,秀吉派池田恒兴等率部偷袭家康领地三河,途中却遭到德川军伏击,池田恒兴以及有“鬼武藏”之称的大将森长可战死,在战况失利的情况下秀吉凭借惊人的外交手腕降伏了织田信雄,家康退兵。德川军与羽柴军达成不战和议,家康派出次男秀康作为。
1585年,进行四国征伐,降服长宗我部氏,同年降服越佐佐成政。就任关白。
天正13年(1585年),秀吉派遣其弟秀长、小早川隆景等将领攻打刚统一四国的长宗我部氏,利用兵力的差距迫使其归降并仅保有土佐一国。另外秀吉派遣藤堂高虎为首的部队,平定了杂贺众,首领铃木重意被斩首处死。此外,秀吉派重兵攻打越佐佐成政,开战派大军包围,成政不战而降。同年秀吉希望成为征夷大将军,但在公卿的劝阻下转而向朝廷索取关白的封号。为此秀吉一度打算认前关白近卫前久为义父,得到“近卫”姓氏(因为日本有关白只能由出自藤原一族的近卫、鹰司、一条、二条、九条等“五摄家”世袭的传统)。1585年7月11日朝廷允其成为前久的犹子并就任关白,并应其要求赐予新的姓氏“丰臣”。
1586年9月9日,“丰臣”也由此成为继“藤原”、“源”、“平”、“橘”等四大姓氏之后的第五大姓氏。不过“丰臣”未能象其余四大姓那样发扬光大,因为它只传了两代就绝嗣了。在得到“丰臣”之姓,改名丰臣秀吉。1586年秀吉将其妹旭姬嫁与德川家康,作为家康正室,将自己的母亲大政所送回家康身边成为,德川家康此后臣从秀吉。1586年12月25日就任太政大臣。同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向秀吉请求支援。
1587年,进行九州征伐,派遣秀长率领大军攻击岛津氏的支城,降服岛津氏。战后岛津氏被分配到萨摩和大隅两国。同年禁止教。
1588年秀吉开始实行“刀狩令”,加强了兵农分离的政策。
1589-1590年,发动小田原之战,灭后北条氏,基本上统一日本。
1589年后北条氏的家臣猪俣邦宪夺取了真田昌幸管辖下名胡桃城,导致秀吉下令全日本大名后北条氏,不服从者将会受到失去领土的处分。秀吉率20万大军向后北条氏攻击,攻陷北条各个支城,逐渐向小田原城包围。7月北条氏政、氏直父子开城投降。氏政、氏照两兄弟切腹自尽,氏直被流放到高野山,战后秀吉为各大名分封新的领土。
1591年,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前关白的尊称)。1591年秀吉进行他人生中最后一场日本国内战争——平定九户政实之乱。,派遣了蒲生氏乡、浅野长政及石田三成联同东北地方大名平定九户政实之乱。同年,秀吉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尽,原因不明。
征伐朝鲜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他见日本已经安定,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他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首先要征服朝鲜,再来征服,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个包括日本、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
1592年,秀吉出兵率兵20万征伐朝鲜,兵员以西日本诸大名为主。此战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因当时年号之故),朝鲜称“壬辰卫国战争”(因1592年为壬辰年之故),称“万历朝鲜战争”(因当时年号之故)。
1598年9月18日,丰臣秀吉逝世于伏见城,享年62岁。
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原是一个农民出身,后来出仕于尾张织田信长,信长是战国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只用了10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大半个日本。信长在1582年6月被家臣明智光秀所弑。这时的丰臣秀吉是织田家数一数二的大将,手下有数万的。秀吉打败了明智光秀,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整合了织田家的势力。成为新一任的天下人。这时的秀吉把目光瞄向了东海的霸主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幼时曾经在织田家做,据说和少年的织田信长关系很好,信长总是叫他三河的弟弟。后来又去了当时最强势的大名今川义元家作(此时的家康父亲松平广忠已死,松平家从属于今川)。1560年,今川义元上洛,被织田信长以弱势兵力击败并杀死。(信长4000、今川25000)家康借此回到家乡独立。并且和信长结盟,让自己的儿子娶了信长的女儿。(两人同盟20年,这在战国很罕见)经过20几年的时间得到了今川家的全部领地。信长死后,家康趁机会取得了织田家的甲斐、信浓,实力扩大了一倍,成为当时全日本排名前5的实力派。11585年,秀吉和家康爆发了小牧长久手合战,当时秀吉的领地是家康的4倍。调集兵力12万5千,家康只有3万5千人,加上同盟织田信雄也只有6万人。秀吉派遣手下20000人奇袭家康后方,被家康识破,家康带领手下15000人击溃了这20000人并斩杀多名大将,家康手下本多忠胜的6000人又成功击退了秀吉。秀吉只好撤退,德川家康赢得此战的胜利。然而秀吉在内政外交的进攻中却击败了家康,又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家康并将母亲送去以表诚意最终得到了家康的臣服。1589年秀吉打败北条氏,使得全日本臣服于秀吉脚下。但秀吉又发动了对朝鲜和我国的战争,但是两次均以失败告终。1598年秀吉去世。家康成为5大老,并逐渐控制政局,又挑起了丰臣家,石田三成率领东军与家康作战,是为关原合战,家康大胜。从此控制了整个天下,家康将自己的孙女嫁给秀吉的儿子丰臣秀赖,自己做了征夷大将军。创立幕府。1615年,家康灭掉了丰臣氏正式统一了日本。
丰臣秀吉怎么死的
秀吉的死因至今仍是个谜,官方对其死因保密。有不同说法,有脑梅毒、痢病(赤痢、疫痢之类)等说法。明朝人沈惟敬则称他是被毒死的。脑神经外科医生若林利光则在2009年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认为他死于脚气。晚年因为衰老,不复年轻时的出色判断力,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这也是丰臣氏灭亡的原因之一。
历史上关于丰臣秀吉死亡的记载是这样的:在征服朝鲜的陷入苦战之下,丰臣秀吉将自己的“关白”一职让给外甥秀次,自己则引退,成为退休的“太阁”。可是在1593年8月,也就是秀吉五十八岁那年,爱妾淀殿又再生下一子,秀吉欣喜若狂,取名为“拾”,亦即後来的“秀赖”。就在秀吉为如何替儿子的未来铺路而伤脑筋时,秀次为了讨好朝廷,献上大量的金银财宝。秀吉得知之後,即以谋反的罪名命他切腹,并将秀次的妻妾子女三十馀人斩首,据说当时鲜血染红了京都的鸭川。
1594年,秀吉五十九岁时,关白秀次的文书官在日记中记载,秀吉在晚上睡觉时尿床而不自觉。为了防止老化,秀吉乃命令朝鲜的将士捕捉老虎给他进补。尽管吃了大量的虎肉与老虎的内脏,然而秀吉的健康状况仍然没有好转。到了1598年,秀吉的身体情况稍好,乃于3月15日在山城的醍醐(位于京都市伏见区)举行盛大的赏花大会。其规模远比十一年前在北野(位于京都市上京区)举行的茶道大会还盛大。然而与北野的茶道大会不同的是,当年的茶道大会,贩夫走卒都可以自由参加,而这次的赏花大会却是戒备森严,彷佛暗示著世人对丰臣的不满。到了七月一日,秀吉梦到织田信长来对他说:“藤吉郎,你的时候差不多到了,我来迎接你。”秀吉回答说:“藤吉郎替主君报仇,是为了报答主君的恩惠。请主君再稍等一段时间。”信长猛拉著秀吉说:“不!我的孩子被你害得很惨,一想到这件事,我就等不下去了,快点过来!”秀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爬离床位了。自从作了这个梦之後,秀吉自己知道来日不多,他最担心的仍是爱子秀赖的未来。八月五日,秀吉将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上杉景胜)叫到床边,不停地说:“拜托各位一定要照顾秀赖。”八月十八日,秀吉终于在伏见城内结束他那波涛汹涌的一生,享年六十三岁。他留下一首辞世歌:“随露珠凋零,随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梦中之梦。”
丰臣秀吉身高
丰臣秀吉150~156cm,日本战国时代男性平均身高159cm,女性平均身高149cm,《常山纪谈》形容兼续“身材伟岸可力顶百人,虽为人有些迷糊天然,学问诗歌却无不精通,是才智兼备的武将”。对比丰臣秀吉身高1米54,德川家康身高1米57,织田信长身高1米69,直江兼续的身高是1米80cm。远远高于当时日本成人男子的平均身高。
为什么把丰臣秀吉称为猴子
丰臣秀吉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因与继父不和而离家出走。据说因其自幼生活艰辛、营养不良而身材矮小且形容委琐,酷似猿猴,因此被称为猴子。
早年秀吉(当时还叫藤吉郎)在织田信长手下做“足履”,也就是提鞋的下人,信长见他长得很像猴子,而且又喜欢他的聪明伶俐,所以总是叫他“猿”,所以以后人们便称丰臣秀吉为“猴子”。
人物评价
丰臣秀吉,日本征服亚洲运动的开创者,也是日本脱离中华文化第一人。日本战国时代,战乱频仍,生灵涂炭。这是个重新洗牌的年代,百姓的苦难自不必说,大批旧贵族也在战乱中纷纷丧生,新兴武士“国众”崛起,全日本分为六十六国大名。
秀吉者,出身贫寒,八岁时丧父,随母改嫁,做了拖油瓶,连姓都没有。因少年时生活太过贫苦,身体瘦弱,被人送了个“猴”的称号。
秀吉不甘心如此贫苦一生,一无所有的他在二十岁时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兼并战争的洪流中,在织田信长的部下做一小卒,结果就此发达,失去的是枷锁,得到的是江山。
秀吉以其在苦难生活中磨练出来的聪明能干很快展露头角,得到了织田信长的赏识。1569年,秀吉出任京都守护,1573年,更被织田信长封给大片领地,跻身于大名之列。此后,秀吉追随信长出生入死屡屡立下杰出战功。
秀吉得知,迅速回军,叛军,很快击败明智军,将叛臣杀死。此时织田信长的统一大业刚完成了一半,所有六十六国,织田已得半壁江山,余下的未竟之业是由秀吉完成的。秀吉杀死明智光秀后,便以信长继承人自居,引起信长部将反抗。秀吉接连了信长诸子和重臣的反抗,此后继续统一日本的战争,终于1587年基本统一全国。
1583年,秀吉建造了大阪城以为自己的根据地,后来成为日本第二大城市。
秀吉以统一有功,向天皇求“征夷大将军”之位,但天皇的大臣们看不起他低微的出身,坚决反对,秀吉只好降格以求,求“关白”之位,又被群臣斥为非分之想,天皇却慑于秀吉之威,不顾群臣反对,封其为关白,又赐以丰臣之姓。秀吉一直为他的出身所困扰,后来还编造了其母服侍过天皇的传言,暗示他可能是天皇之后。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
可能是因为丰臣秀吉出身低微,思想上没什么条条框框,不象日本社会中上层那样对中华文化奉若神明,他见日本已经安定,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充当亚洲霸主的思想。他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
丰臣秀吉决心抛弃日本对中华文化的仰慕,而是要将征服。首先要征服朝鲜,最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个包括日本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这是此后数百年来日本征服亚洲思想的发端。
1592年,丰臣秀吉的十八万大军发动对明帝国附属国朝鲜王国的战争,迅速占领朝鲜大半,国王,向宗主国明帝国求援。此时的丰臣秀吉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他很快要到大明国的宁波府居住,因为那里离印度较近,便于他指挥征服印度的战争,还命其子丰臣秀次第二年征服北京及周围一百县,迁都北京,让天皇在北京居住。
1592年,明大将李如松率四万明军进入朝鲜,与日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所率日军激战,收复汉城。丰臣秀吉返回日本,留小西行长等留驻朝鲜南端。日本与明和谈,但因立场差距太大,和谈破裂。
1597年,丰臣秀吉再派水陆军十四万进入朝鲜,决心与明帝国见个高低。
明军在大将邢玠、陈璘[16] ,老将邓子龙的率领下,大破日军。丰臣秀吉征服朝鲜的梦想破产。
对外战争的失败使得丰臣秀吉一下子千夫所指,国内骂声一片,那些本来就看不起他的贵族大臣们更是群情汹涌,丰臣秀吉病倒不起,终于1598年8月18日气病而死。日军也完全撤离朝鲜。
丰臣秀吉死后,其家族顿时衰落,织田信长另一部将德川家康趁势崛起。1600年,就是勇士米哈依统一罗马尼亚那一年,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获胜,一举成为全国霸主,1603年,德川家康成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建立德川幕府,开始了德川氏对日本二百六十年的统治。
丰臣秀吉,出身寒微,却努力奋斗,建立了统一日本的丰功伟业,困于自己的出身,他一生都在拼命地证明自己,却在事业的高峰错误地发动了对明战争,这场战争最终成为对他的致命打击,使得他一生功业化为乌有,身死族衰,他也因此成为一个悲剧英雄。
相对于信长给人有冷酷﹑虚无的印象,秀吉则给人有平易近人的亲切形象,在加上他以一介贫农子弟,能够攀升至权力的顶点,自然散发出一股草莽英雄的魅力。因此,饱受身份制度桎梏之江户时代的一般庶民,对秀吉的成功物语充满憧憬,并多少抱有秀吉情结。江户时代也因而出版了为数不少的秀吉一代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太阁记》。同样以《太阁记》为书名的作品很多,但是由于作者不同,因此书名《太阁记》上面再冠上作者的名字。例如,小濑甫庵的著作称为《甫庵太阁记》;川角三郎右卫门的作品则称为《川角太阁记》。若只以《太阁记》为题者,一般指的是《甫庵太阁记》。另外,也有附上插画的《绘本太阁记》,由竹内却斋撰写,冈田玉山绘图,自然也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不过必须注意的是,无论何种版本的《太阁记》,其内容皆与史实有相当的距离,并且记载著各种有趣的轶事,不过那是史实或是作者捏造的故事,则不得而知。
在各种版本的《太阁记》中,以土屋知贞的著作《太阁素生记》中所记述少年时代的秀吉之信凭度较高。不过,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著作,不如说是口述访谈的汇编,来得更恰当,里面收集了秀吉少年时代的各种情报。
话说年少时代的秀吉沿著东海道东下卖针,结果走到引马(即今天的滨松市),受雇于今川义元的家臣松下加兵卫。三年后的一五五四年,秀吉以十八岁的年纪回到尾张,遇到昔日玩伴一若。这时的一若已经成为织田信长下面的一名小者头(下层武士)。于是在一若的引荐下,秀吉也成为信长下面的一名小者。其后,秀吉乃从小者﹑小者头﹑足轻﹑足轻组头﹑足轻大将,不断地升迁上去,并且于一五六一年与以后的北政所(宁宁)结婚。一五七三年信长灭亡近江的浅井氏之后,秀吉乃获得北近江三郡的恩赏。从此,秀吉也成为一国一城的领主,姓氏也从“木下”改成“羽柴”。
除了自我努力之外,秀吉的运势也很好。例如,一五八二年本能寺之变时,信长已遭的密信,由于送信的密使走错阵营,竟让秀吉因而抢得先机。另外,在秀吉完成统一天下的同时,由于采矿冶金技术的进步(灰吹法﹑掘削法),秀吉的时代日本金银产量大增。于是,秀吉在雄厚财力的的后盾下,不断地建构城池(大阪城﹑伏见城﹑聚乐第),扩大内需,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秀吉能够成功的另一关键在于他的政治智慧。如前所述,促使秀吉最早成为“一国一城之主”的领地在近江。由于近江一带有琵琶湖﹑以及京都连结地方之四通八达的干道,自古便具备了商业繁盛的环境。因此,提到近江自然会令人想起近江商人。当多数的大名领主还不懂得重视商业与礼遇商人的时候,秀吉便懂得“算盘优于武器”的道理。秀吉已经看出以一把枪便能闯天关的时代将不复存在。他在近江不断录用一些善于理财的家臣,相对于靠枪闯天下的武功派,这些人则被视为是吏僚派﹑或是奉行派。秀吉身边近江出身的家臣为数不少,例如石田三成﹑增田长盛﹑长束正家﹑片桐且元﹑宫部继润﹑大谷吉继等皆属之。在秀吉的领导团队中这些近江出身的家臣,自然也会进而带动充满近江商人性格的决策。
江户时代,秀吉的神格化被否定了,但在民间还存有丰国大明神(即秀吉)起誓为对象的信仰,这也是一种秀吉的残存信仰。
少年英雄霍去病为什么能在短短五年时间登上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西汉历史中,霍去病是我比较喜欢的人物。这样一名神将,要写出他短暂但绚烂的一生挺不容易。有这样一种人,出道即巅峰。有这样一种人,人家的起点,往往是我们努力了八辈子的终点。有这样一种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永远的屹立在了一个民族的丰碑上。有这样一种人,上述三者合一。这样的人杰比较罕见,只要出现往往都会成为时代之光。
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这句读来让人热血澎湃的话,是《汉书》的作者班固对霍去病的评价。霍去病的成就已经无法用一般的词语来形容了,后世对他的崇拜也到了近乎于痴狂的地步。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年仅17岁的霍去病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霍去病率所部800骑兵孤军深入数百里,斩杀包括匈奴相国等大小官员在内的敌人2028名,并生擒匈奴单于的叔父。大胜之后论功行赏,霍去病的功劳两次都是全军之冠,所以汉武帝封他为“冠军侯”,食1600户。霍去病一战成名,从此开始了他传奇般的军事生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19岁的霍去病成为了骠骑将军。先后两次出兵河西,歼敌4万余人。俘虏了包括5位匈奴王在内的众多匈奴贵族,总数超过了120人。霍去病这一战彻底打服了匈奴浑邪王,他率4万余众投降了大汉。这一战也使得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匈奴的那句:“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正是因此而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21岁的霍去病和舅舅卫青各率骑兵5万,分两路进军。霍去病率部长驱直入2000多里,歼敌70400人,俘大小匈奴贵族83人。霍去病乘胜追击,一路追到了狼居胥山,并在此举行了封礼,所谓“封狼居胥”便是此时产生的典故。霍去病这一战打得匈奴单于北逃,“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霍去病的生命停留在了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虚岁年仅24!
霍去病的一生短暂而光荣,他就像是一颗流星,虽然闪亮却只是一刹那。然而就是这一刹那,他就已经比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将领都要耀眼了。霍去病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一是凭借他出色的军事天赋,二是有一颗想要奋发图强的心,三是有过人的统御能力,如他19岁独立出征的那一年,他麾下的众多将领,匈奴人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21岁出征的那一年,麾下9位将领4位是匈奴人,其中2人还曾经是匈奴部落的王!将领是这样,他麾下的士兵自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匈奴人。所以凭以上三点霍去病能在短短五年时间登上辉煌人生巅峰!